【合肥晚报】合肥为野生动物撑起“保护伞” 将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
文章作者:印象滨湖旅投 文章来源: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0-06-15 浏览次数:3257
城乡生态基底向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提升;司法惩治发挥震慑效应……近日,合肥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19万亩,合肥野生动物园累计救护一、二级保护动物30种。接下来,将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
【故事】
照顾近一年,她把野生动物当“孩子”
早上5时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就开始打扫笼舍、消毒;给野猪、老鹰喂食;给喜鹊们撒一些谷物……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63岁的刘志彬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的,而且似乎还有些单调。
来这里之前,刘志彬是名保洁员,现在每天和野生动物们打交道,会比以前更累一些。野生动物的笼舍会有种特别的气味,刘志彬一开始还担心被它们抓伤。
从去年7月到救助中心工作,转眼间就快一年了。“我刚来的时候,这头小野猪还很小,现在长得又肥又壮。”“这里还有7条流浪狗,和我关系也很好。”一年来,从陌生到熟悉,刘志彬逐渐和这里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们熟悉了起来,她也把这些小家伙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夜里听到异常的响动,她都要爬起来,看看是不是有其他动物来“作乱”。
“只要身体还可以,自己会继续干这份工作。”在刘志彬看来,城市里的人们平时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不多,“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飞到这边的鸟也越来越多。”天气不错的周末,会有很多人带着孩子来公园游玩,并让孩子们认识老鹰、野猪,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保护野生动物,这非常有意义。
【良好生态】
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19万亩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在法规宣传、动物保护、监督管理、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要想留住野生动物,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9万余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3%。去冬今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7.36万亩。这些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日趋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6月6日上午,220余万尾鲢、鳙夏花鱼苗被放流巢湖,成为巢湖鱼类家族的“新成员”。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购买鱼苗的费用来自三名被告人(因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赔偿的渔业资源损失恢复费用。近三年来,全市共开展了这样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20次,投放各类鱼苗超2000万尾。
2个湿地修复基本完成8个有序推进
近年来,合肥市还持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加速推进以环巢湖“十大湿地”为代表的湿地生态建设。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巢湖湖滨湿地、包河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现已基本完成,其他8个湿地有序推进。
截至去年底,共完成投资39.28亿元,退耕还湿4.1万亩,退养还湿1.5万亩,退居还湿0.6万亩,修复湿地1.8万亩,种植乔木16.5万株、灌木284.4万株、芦苇105.7万平方米。巢湖湿地作为鸟类的重要迁徙地、栖息地,逐渐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据不完全统计,来此迁徙、栖息的鸟类已达130余种。
【日常监管】
去年注销15家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猎捕捕捞管理方面,近三年,全市未发放陆生野生动物狩猎许可。为有效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全市未新增超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指标的捕捞渔船。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完成渔民减船转产数百户、捕捞渔船数百艘。
同时,对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也实施规范管理。去年,全市依法注销15家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目前,共有持证人工繁育机构62家。近三年,共办理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市级审查49起、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市级审查11起。
3年累计救护一、二级保护动物30种
在合肥野生动物园,一只白眉长臂猿有些与众不同。它今年已经30多岁,是安徽省林业部门在1988年查获的一期倒卖案件中救助的。作为安徽省野生动物救护基地之一,近年来,合肥野生动物园一直承担着合肥市以及省内部分地区野生动物教护工作。
相关负责人透露,三年来,这里已经累计救护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余种、481头(只)。其中,一、二级保护动物共计30种、143头(只),主要有白鹤、小天鹅、蜂猴、红隼、猕猴等,实现救护率100%治愈率达70%以上。
目前,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监测站、5个省级监测站,其中国家级监测站主要依靠合肥野生动物园技术力量,省级监测站主要依托有关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实施,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通过人工巡查、随机采样等方式动态监测动物疫情。近年来,全市未上报发生动物疫源疫情。
【打击违法】
去年以来检察机关受理相关犯罪12件
近年来,全市林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2017护鸟行动”、“绿剑2018”、“2019年守护餐桌”、“非法经营、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定期开展的专项执法行动,已累计清查各类市场70余处,收缴野生动物活(死)体逾2万个(只),收缴各类猎捕工具200余件。累计实施行政处罚47起,刑事案件立案28起,有力打击了涉野违法行为。
“司法惩治有力,也在发挥震慑效应。”2019年以来,合肥市检察机关受理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犯罪共计12件27人。从2020年1月至今,合肥市各级法院共受理该类案件5件7人,其中非法猎捕珍贵野生动物案1件1人,非法狩猎案4件6人,已审结4件4人,均为有罪判决。
另外,自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及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8件,其中单独提起公益诉讼案件4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件。
【不足】
专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
合肥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明显,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部分地区、单位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滥捕乱猎、滥食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深,对野生动物保护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联度认识不足。
“同时,市、县(市、区)级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管理部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相关负责人分析,目前专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专业技术能力不够,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比如,包河区虽然在滨湖森林公园设立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站,但是站点少,仅此一处不能满足救护任务。这个站点虽然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野生动物收容和救治工作,但救护层次相对来说较低,救助精细化也还有待提高。
此外,市、县(市、区)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资金投入,还普遍存在不足的情况;现有执法主体包括林业、市场、农业、公安、交通、海关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也有待加强,执法效率亟待提高。
【下一步】
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
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此,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将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营造全市野生动物保护浓厚氛围,促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合肥市还将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日常管理。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评估,强化重要区域源头管控,严格依法开展审查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监测预警和执法救助能力。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保障,合肥市还将强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社会多方力量合作。同时,结合各部门管理职能和行业特点,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监管职责,切实解决好主管与协管的关系,努力填补监管盲区、堵塞监管漏洞。
城乡生态基底向好;野生动物收容救护能力提升;司法惩治发挥震慑效应……近日,合肥市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19万亩,合肥野生动物园累计救护一、二级保护动物30种。接下来,将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
【故事】
照顾近一年,她把野生动物当“孩子”
早上5时起床,简单洗漱之后,就开始打扫笼舍、消毒;给野猪、老鹰喂食;给喜鹊们撒一些谷物……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动物救助中心,63岁的刘志彬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的,而且似乎还有些单调。
来这里之前,刘志彬是名保洁员,现在每天和野生动物们打交道,会比以前更累一些。野生动物的笼舍会有种特别的气味,刘志彬一开始还担心被它们抓伤。
从去年7月到救助中心工作,转眼间就快一年了。“我刚来的时候,这头小野猪还很小,现在长得又肥又壮。”“这里还有7条流浪狗,和我关系也很好。”一年来,从陌生到熟悉,刘志彬逐渐和这里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们熟悉了起来,她也把这些小家伙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夜里听到异常的响动,她都要爬起来,看看是不是有其他动物来“作乱”。
“只要身体还可以,自己会继续干这份工作。”在刘志彬看来,城市里的人们平时接触野生动物的机会不多,“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飞到这边的鸟也越来越多。”天气不错的周末,会有很多人带着孩子来公园游玩,并让孩子们认识老鹰、野猪,让他们从小就懂得保护野生动物,这非常有意义。
【良好生态】
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超19万亩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合肥市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在法规宣传、动物保护、监督管理、执法体制机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要想留住野生动物,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必不可少。近三年,全市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9万余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8.3%。去冬今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7.36万亩。这些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日趋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6月6日上午,220余万尾鲢、鳙夏花鱼苗被放流巢湖,成为巢湖鱼类家族的“新成员”。与往年不同的是,此次购买鱼苗的费用来自三名被告人(因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赔偿的渔业资源损失恢复费用。近三年来,全市共开展了这样的渔业增殖放流活动近20次,投放各类鱼苗超2000万尾。
2个湿地修复基本完成8个有序推进
近年来,合肥市还持续开展湿地生态修复,加速推进以环巢湖“十大湿地”为代表的湿地生态建设。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巢湖湖滨湿地、包河派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现已基本完成,其他8个湿地有序推进。
截至去年底,共完成投资39.28亿元,退耕还湿4.1万亩,退养还湿1.5万亩,退居还湿0.6万亩,修复湿地1.8万亩,种植乔木16.5万株、灌木284.4万株、芦苇105.7万平方米。巢湖湿地作为鸟类的重要迁徙地、栖息地,逐渐成为水草丰茂的“候鸟天堂”。据不完全统计,来此迁徙、栖息的鸟类已达130余种。
【日常监管】
去年注销15家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
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猎捕捕捞管理方面,近三年,全市未发放陆生野生动物狩猎许可。为有效控制渔业捕捞强度,全市未新增超省农业农村厅下达指标的捕捞渔船。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完成渔民减船转产数百户、捕捞渔船数百艘。
同时,对人工繁育野生动物也实施规范管理。去年,全市依法注销15家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场所;目前,共有持证人工繁育机构62家。近三年,共办理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和经营利用市级审查49起、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市级审查11起。
3年累计救护一、二级保护动物30种
在合肥野生动物园,一只白眉长臂猿有些与众不同。它今年已经30多岁,是安徽省林业部门在1988年查获的一期倒卖案件中救助的。作为安徽省野生动物救护基地之一,近年来,合肥野生动物园一直承担着合肥市以及省内部分地区野生动物教护工作。
相关负责人透露,三年来,这里已经累计救护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非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0余种、481头(只)。其中,一、二级保护动物共计30种、143头(只),主要有白鹤、小天鹅、蜂猴、红隼、猕猴等,实现救护率100%治愈率达70%以上。
目前,全市现有1个国家级监测站、5个省级监测站,其中国家级监测站主要依靠合肥野生动物园技术力量,省级监测站主要依托有关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管理单位实施,围绕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通过人工巡查、随机采样等方式动态监测动物疫情。近年来,全市未上报发生动物疫源疫情。
【打击违法】
去年以来检察机关受理相关犯罪12件
近年来,全市林业、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开展“2017护鸟行动”、“绿剑2018”、“2019年守护餐桌”、“非法经营、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清理整治专项行动”等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行为。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定期开展的专项执法行动,已累计清查各类市场70余处,收缴野生动物活(死)体逾2万个(只),收缴各类猎捕工具200余件。累计实施行政处罚47起,刑事案件立案28起,有力打击了涉野违法行为。
“司法惩治有力,也在发挥震慑效应。”2019年以来,合肥市检察机关受理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犯罪共计12件27人。从2020年1月至今,合肥市各级法院共受理该类案件5件7人,其中非法猎捕珍贵野生动物案1件1人,非法狩猎案4件6人,已审结4件4人,均为有罪判决。
另外,自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涉及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案件8件,其中单独提起公益诉讼案件4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件。
【不足】
专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
合肥市野生动物保护成效明显,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部分地区、单位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滥捕乱猎、滥食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深,对野生动物保护与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关联度认识不足。
“同时,市、县(市、区)级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管理部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相关负责人分析,目前专职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力量薄弱,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专业技术能力不够,亟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监管能力。
比如,包河区虽然在滨湖森林公园设立野生动物收容救助站,但是站点少,仅此一处不能满足救护任务。这个站点虽然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的野生动物收容和救治工作,但救护层次相对来说较低,救助精细化也还有待提高。
此外,市、县(市、区)级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资金投入,还普遍存在不足的情况;现有执法主体包括林业、市场、农业、公安、交通、海关等多个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也有待加强,执法效率亟待提高。
【下一步】
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
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是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此,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将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营造全市野生动物保护浓厚氛围,促进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合肥市还将进一步强化野生动物日常管理。有序开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调查、评估,强化重要区域源头管控,严格依法开展审查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提升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监测预警和执法救助能力。
为了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保障,合肥市还将强化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社会多方力量合作。同时,结合各部门管理职能和行业特点,进一步理顺各部门监管职责,切实解决好主管与协管的关系,努力填补监管盲区、堵塞监管漏洞。
- 上一篇:【江淮时报】【镜界】飞“阅”湿地 一览绿意空间
- 下一篇:【江淮晨报】野生动物救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