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栏目

媒体报道

【新华社】中国在人口密集区域为淡水湖寻回更多湿地

文章作者:印象滨湖旅投 文章来源: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0-11-12 浏览次数:2914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十五里河河口湿地红杉林。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微风习习,4只越冬的东方白鹳或是安静觅食,或是振翅高飞,优雅的身姿被蹲守在远处的安徽合肥市摄影爱好者蔡培毅定格下来。

这是今年首批被观察到飞临巢湖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们在广阔的水域捕捉鱼虾,补充能量,休整后再继续向南迁徙。

“最近几年越来越容易拍摄到候鸟,巢湖边不少湿地都能观测和拍摄。”65岁的蔡培毅说。

鸟类被称为湿地的“风向标”,要吸引鸟类停驻、栖息,必须拥有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源,以及健康的生态环境。

专注拍摄鸟类近十年的蔡培毅说,今年入秋后,除了东方白鹳,他和同行们还拍摄到了鹰、鹭、大雁等不少鸟类,种群和数量都越来越丰富。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湿地,是东方白鹳等鸟类越冬和栖息的主要区域之一,但由于处在长江中下游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这里的湿地一度因围垦,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而退化,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018年,合肥市提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目标,并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等地方法规和规划,加快了“寻回”湿地的步伐。

“环巢湖1公里范围内全部退出传统种植模式,巢湖半岛等湿地回收鱼塘经营权,取消滩涂养殖改为生态养殖,同时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说。

“寻回”湿地的过程已经持续了数年,退耕、退养、退居,扩展湿地生态空间,修复湖堤外侧及入湖河流湿地等工作被列为重点。

罗法龙告诉记者,在全部33条汇入巢湖的河流以及滩涂湿地基础上,包括半岛湿地在内的10个“大湿地”被列入规划,它们环湖分布,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投资概算约95亿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十大湿地”建设已完成拆迁6822户,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其中退耕4.1万亩,退养1.5万亩,退居0.6万亩;20.3万株乔木、284.4万株灌木,以及431.1万平方米水生植物被栽种下来。

“我们脚下这片红杉林就在巢湖支流十五里河的入湖口,在2000年前曾经都被围垦成稻田,经过退耕、移民、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现在重新回归了自然生态。”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责任林长方彪说。

这里的河口湿地红杉林栽植工程已进行了近两年,栽植池杉、落羽杉等各类杉树10万株,今冬明春还将再栽植5万株池杉和落羽杉。

在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对湿地的重视已然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湿地重新变成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以及人类亲近自然的“乐园”。

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洞庭湖自然野化麋鹿被认定为最年轻和最有前途的麋鹿种群,有着鸟类“活化石”之称的白鹤又一次飞抵鄱阳湖越冬……在长江“双肾”鄱阳湖、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变得越来越“直观”。

在罗法龙看来,湿地退化的根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与生态”关系失衡,保护湿地则需要处理好“天平的两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工痕迹不能太多、商业开发不能过度、要有更高比例的‘无干扰区’来确保生态功能的底子打好,这是我们的原则。”罗法龙说,在合肥市规划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中,七成以上面积都被划为“无干扰区”。

而在此之外,合肥也开始探索“湿地+产业”“湿地+旅游”“湿地+科教”等方式,让更多市民分享“生态红利”。

按照规划,2021年合肥将全面完成环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湿地面积6万亩,初步构建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预计到2025年,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率将达到80%以上。

“现在每年进入公园开放区域的游客有300万人次,亲近湿地、热爱自然,再主动保护生态环境,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方彪说。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十五里河河口湿地红杉林。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微风习习,4只越冬的东方白鹳或是安静觅食,或是振翅高飞,优雅的身姿被蹲守在远处的安徽合肥市摄影爱好者蔡培毅定格下来。

这是今年首批被观察到飞临巢湖越冬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它们在广阔的水域捕捉鱼虾,补充能量,休整后再继续向南迁徙。

“最近几年越来越容易拍摄到候鸟,巢湖边不少湿地都能观测和拍摄。”65岁的蔡培毅说。

鸟类被称为湿地的“风向标”,要吸引鸟类停驻、栖息,必须拥有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源,以及健康的生态环境。

专注拍摄鸟类近十年的蔡培毅说,今年入秋后,除了东方白鹳,他和同行们还拍摄到了鹰、鹭、大雁等不少鸟类,种群和数量都越来越丰富。

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湿地,是东方白鹳等鸟类越冬和栖息的主要区域之一,但由于处在长江中下游人口最密集的区域,这里的湿地一度因围垦,以及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而退化,原有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018年,合肥市提出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目标,并出台《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等地方法规和规划,加快了“寻回”湿地的步伐。

“环巢湖1公里范围内全部退出传统种植模式,巢湖半岛等湿地回收鱼塘经营权,取消滩涂养殖改为生态养殖,同时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说。

“寻回”湿地的过程已经持续了数年,退耕、退养、退居,扩展湿地生态空间,修复湖堤外侧及入湖河流湿地等工作被列为重点。

罗法龙告诉记者,在全部33条汇入巢湖的河流以及滩涂湿地基础上,包括半岛湿地在内的10个“大湿地”被列入规划,它们环湖分布,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投资概算约95亿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十大湿地”建设已完成拆迁6822户,恢复修复湿地6.2万亩,其中退耕4.1万亩,退养1.5万亩,退居0.6万亩;20.3万株乔木、284.4万株灌木,以及431.1万平方米水生植物被栽种下来。

“我们脚下这片红杉林就在巢湖支流十五里河的入湖口,在2000年前曾经都被围垦成稻田,经过退耕、移民、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作,现在重新回归了自然生态。”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责任林长方彪说。

这里的河口湿地红杉林栽植工程已进行了近两年,栽植池杉、落羽杉等各类杉树10万株,今冬明春还将再栽植5万株池杉和落羽杉。

在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对湿地的重视已然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湿地重新变成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以及人类亲近自然的“乐园”。

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洞庭湖自然野化麋鹿被认定为最年轻和最有前途的麋鹿种群,有着鸟类“活化石”之称的白鹤又一次飞抵鄱阳湖越冬……在长江“双肾”鄱阳湖、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变得越来越“直观”。

在罗法龙看来,湿地退化的根源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与生态”关系失衡,保护湿地则需要处理好“天平的两端”,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工痕迹不能太多、商业开发不能过度、要有更高比例的‘无干扰区’来确保生态功能的底子打好,这是我们的原则。”罗法龙说,在合肥市规划的环巢湖“十大湿地”中,七成以上面积都被划为“无干扰区”。

而在此之外,合肥也开始探索“湿地+产业”“湿地+旅游”“湿地+科教”等方式,让更多市民分享“生态红利”。

按照规划,2021年合肥将全面完成环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修复湿地面积6万亩,初步构建环巢湖湿地生态屏障。预计到2025年,环巢湖地区湿地保护率将达到80%以上。

“现在每年进入公园开放区域的游客有300万人次,亲近湿地、热爱自然,再主动保护生态环境,这将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方彪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