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日报】@合肥人,城市的这些变化,你注意到了吗?
文章作者:印象滨湖旅投 文章来源: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1-08-25 浏览次数:3081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市民的笑容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近年来,合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先后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城市管理补短板、文明创建再出发”、“万众文明出行、万家美化家园、万商文明经营”、“党建带群建、合力抓创建”等系列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年来,市区共改造老旧小区1033个、小街巷113条、菜市场78个,开展53个重点路口、76条重点路段、35个交通乱点的文明交通专项提升行动,通报并整改解决2.8万多个涉及文明创建的问题,整改率高达98.8%,一大批创建重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老巷改造展新颜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一定不能错过那些隐于林立高楼间的老街老巷。2020年末,改造后的撮造山巷开街,成为老城区新晋国潮“打卡地”。
撮造山巷是庐阳老城区重要的历史街巷,位于淮河路步行街北侧,历史底蕴深厚,可追溯到三国时期。8月19日,记者来到改造提升后的撮造山巷,闲庭漫步巷中,惊喜发现,不同于主街的现代繁华,整条巷子在浓厚的国潮范中,融合了清秀之韵,徽式传统的檐瓦、木纹石砖的元素让小巷浸透着皖风遗韵。
据了解,街巷改造占地面积达2246平方米,情景化面积达1059平方米,涉及改造商铺61家;在市政设施升级方面,改造团队针对街区雨污分流、强弱电整理等进行重塑,保证了撮造山巷整体市政设施的升级,并大大提升了街巷商家与居民的营商生活环境质量。
再回首,古巷已是千年身;看今朝,“新巷”俨然获重生。
从西向东,一路逛过去,巷子西段集合了各种特色饮食,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行至巷子与李府巷交口处,味蕾得到了极大满足。继续往东,扑面而来的便是满满的文艺国潮范儿。巷子的招牌立面升级,融入了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国潮风格,形成了新记忆点。
庐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随着淮河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的深入推进,将有更多的老街巷迎来升级,为淮河路步行街大街区价值提升创造注入新活力。
小区改造暖“民心”
一直以来,如何凝聚小区居民共识、兼顾居民多元化需求是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治理的难点和堵点。近年来,我市围绕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生活配套等方面进行整治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了城市“里子”“面子”双提升。
作为合肥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第一批示范项目,改造前的蜀山区名君家园小区存在着老旧小区的各种“通病”:住宅楼入口、楼道等小广告随处张贴;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不便;路面破损严重,基本上都处于裸露状态;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等等。
走进改造后的名君家园小区,13大项的改造让小区拥有了笔直的柏油马路、加装的电梯、整洁的小区环境已成为合肥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板”。
“名君家园小区是我们2020年参与改造的一个项目,如何改造居民说了算,让居民做小区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蜀山区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何骥介绍,鉴于居民们对安装电梯有着强烈意愿,因此决定统一进行安装,截至目前已安装12部电梯,按照居民和政府投资6∶4的比例,共投入1460万元。“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区居民和政府互动项目中,居民参与度最高的一个。”
“现在路平坦宽敞了、车位修得整整齐齐、电梯也有了,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大为提升,感谢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名君家园小区居民徐际来兴奋地说。
生活垃圾“零填埋”
市民每天产生的垃圾能做什么?除了回收再利用外,在合肥,垃圾还是发电的重要“原料”。
8月19日,记者走进中节能(合肥)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它是合肥市首家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的环保公益性中央企业。在控制室里,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型“垃圾坑”,一名工作人员控制摇臂和按钮,正操作一个大型的“铁爪子”抓取垃圾,垃圾在这里经过脱水、发酵等过程后,被投入焚烧炉,热量用来发电,炉渣则成为制砖的原料。
“目前我市有6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规模达到每日9000吨,全市日常生活垃圾约8300吨,也就是说垃圾处理规模已大于垃圾产生量。”合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鲁进介绍,全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全部关停并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合肥进入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时代。
在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的同时,合肥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记者从市城管局获悉,自2017年被住建部列为生活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以来,合肥全链条推进前端、中端、后端设施建设,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体系,高标准推进4311座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2754座,配备桶边值守督导人员2065名,志愿者3030名。
人湖林和谐共生
八月酷暑,走进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满眼绿色,微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首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堪称“城市之肺”。园区负氧离子含量经检测达到2500~4000个/立方厘米,达到国家最高标准6级疗养水平。
游客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游玩。(资料图)
“来到公园,老百姓都讲赚了‘三口气’,植物精华、芬多精和负氧离子。”印象滨湖旅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彪笑谈道,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林长制改革的春风。
全国林长制看安徽,安徽的林长制则起源于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2017年6月4日,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启动仪式在此举行,由此拉开了全省乃至全国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序幕。
截至2020年,公园共完成林相改造及景观提升3000亩,实现月月有花、季季有景。植物品种由建园初期的280多种增至现在的681种,动物由原先的十几种增至如今的40余种,实现人湖林和谐共生。
初夏时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3000株绣球花迎来盛花期。(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正在打造的“红杉林”,已累计栽植池杉、落羽杉等10万余株,通过精细化的养护,达到“一年成活,两年成林,三年成景,四年成网红打卡地”的目标,成为合肥环巢湖岸线金秋季最耀眼的“一片红”。
城市是市民的家园,市民的笑容是城市最美的风景。
近年来,合肥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先后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城市管理补短板、文明创建再出发”、“万众文明出行、万家美化家园、万商文明经营”、“党建带群建、合力抓创建”等系列行动,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五年来,市区共改造老旧小区1033个、小街巷113条、菜市场78个,开展53个重点路口、76条重点路段、35个交通乱点的文明交通专项提升行动,通报并整改解决2.8万多个涉及文明创建的问题,整改率高达98.8%,一大批创建重难点问题得以解决。
老巷改造展新颜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一定不能错过那些隐于林立高楼间的老街老巷。2020年末,改造后的撮造山巷开街,成为老城区新晋国潮“打卡地”。
撮造山巷是庐阳老城区重要的历史街巷,位于淮河路步行街北侧,历史底蕴深厚,可追溯到三国时期。8月19日,记者来到改造提升后的撮造山巷,闲庭漫步巷中,惊喜发现,不同于主街的现代繁华,整条巷子在浓厚的国潮范中,融合了清秀之韵,徽式传统的檐瓦、木纹石砖的元素让小巷浸透着皖风遗韵。
据了解,街巷改造占地面积达2246平方米,情景化面积达1059平方米,涉及改造商铺61家;在市政设施升级方面,改造团队针对街区雨污分流、强弱电整理等进行重塑,保证了撮造山巷整体市政设施的升级,并大大提升了街巷商家与居民的营商生活环境质量。
再回首,古巷已是千年身;看今朝,“新巷”俨然获重生。
从西向东,一路逛过去,巷子西段集合了各种特色饮食,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行至巷子与李府巷交口处,味蕾得到了极大满足。继续往东,扑面而来的便是满满的文艺国潮范儿。巷子的招牌立面升级,融入了当代年轻人所喜爱的国潮风格,形成了新记忆点。
庐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随着淮河路步行街改造提升的深入推进,将有更多的老街巷迎来升级,为淮河路步行街大街区价值提升创造注入新活力。
小区改造暖“民心”
一直以来,如何凝聚小区居民共识、兼顾居民多元化需求是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治理的难点和堵点。近年来,我市围绕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美化、生活配套等方面进行整治升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了城市“里子”“面子”双提升。
作为合肥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第一批示范项目,改造前的蜀山区名君家园小区存在着老旧小区的各种“通病”:住宅楼入口、楼道等小广告随处张贴;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不便;路面破损严重,基本上都处于裸露状态;停车位供需矛盾突出等等。
走进改造后的名君家园小区,13大项的改造让小区拥有了笔直的柏油马路、加装的电梯、整洁的小区环境已成为合肥老旧小区改造的“样板”。
“名君家园小区是我们2020年参与改造的一个项目,如何改造居民说了算,让居民做小区的主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蜀山区住建局住房保障科科长何骥介绍,鉴于居民们对安装电梯有着强烈意愿,因此决定统一进行安装,截至目前已安装12部电梯,按照居民和政府投资6∶4的比例,共投入1460万元。“这也是迄今为止,在我区居民和政府互动项目中,居民参与度最高的一个。”
“现在路平坦宽敞了、车位修得整整齐齐、电梯也有了,居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大为提升,感谢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名君家园小区居民徐际来兴奋地说。
生活垃圾“零填埋”
市民每天产生的垃圾能做什么?除了回收再利用外,在合肥,垃圾还是发电的重要“原料”。
8月19日,记者走进中节能(合肥)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它是合肥市首家以垃圾焚烧发电为主的环保公益性中央企业。在控制室里,眼前出现了一座大型“垃圾坑”,一名工作人员控制摇臂和按钮,正操作一个大型的“铁爪子”抓取垃圾,垃圾在这里经过脱水、发酵等过程后,被投入焚烧炉,热量用来发电,炉渣则成为制砖的原料。
“目前我市有6个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处理规模达到每日9000吨,全市日常生活垃圾约8300吨,也就是说垃圾处理规模已大于垃圾产生量。”合肥市生活废弃物管理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鲁进介绍,全市5座生活垃圾填埋场已全部关停并启动生态修复工程,合肥进入生活垃圾“零填埋、全焚烧”时代。
在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能力的同时,合肥以绿色发展为引领,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记者从市城管局获悉,自2017年被住建部列为生活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以来,合肥全链条推进前端、中端、后端设施建设,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体系,高标准推进4311座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建成集中投放点2754座,配备桶边值守督导人员2065名,志愿者3030名。
人湖林和谐共生
八月酷暑,走进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满眼绿色,微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首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省内唯一的万亩城市水网森林,堪称“城市之肺”。园区负氧离子含量经检测达到2500~4000个/立方厘米,达到国家最高标准6级疗养水平。
游客在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游玩。(资料图)
“来到公园,老百姓都讲赚了‘三口气’,植物精华、芬多精和负氧离子。”印象滨湖旅游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方彪笑谈道,这些成绩都得益于林长制改革的春风。
全国林长制看安徽,安徽的林长制则起源于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2017年6月4日,合肥市重点生态区域推行林长制启动仪式在此举行,由此拉开了全省乃至全国推行林长制工作的序幕。
截至2020年,公园共完成林相改造及景观提升3000亩,实现月月有花、季季有景。植物品种由建园初期的280多种增至现在的681种,动物由原先的十几种增至如今的40余种,实现人湖林和谐共生。
初夏时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3000株绣球花迎来盛花期。(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公园正在打造的“红杉林”,已累计栽植池杉、落羽杉等10万余株,通过精细化的养护,达到“一年成活,两年成林,三年成景,四年成网红打卡地”的目标,成为合肥环巢湖岸线金秋季最耀眼的“一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