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林业】合肥:牢记总书记嘱托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文章作者:印象滨湖旅投 文章来源: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2-08-20 浏览次数:1995
2020年8月19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巢湖之畔,眺望茫茫湖水,殷殷叮嘱:“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合肥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书写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让市民享受到了更多“绿色福利”。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覆盖率10.33%;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
一、修复生态,推进巢湖系统治理
巢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就像镶嵌在安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照人,闻名遐迩。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流域人口迅速增长,入湖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巢湖水质不断恶化。明珠蒙尘!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将巢湖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合肥拿出最大的决心、最硬的手腕、最强的魄力,毅然打响了巢湖生态保卫战。2018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包公铁腕精神治污染、以愚公移山精神抓环保,系统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碧水工程,再造“一湖清泉水”。坚持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科技赋能治理,强力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构建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实施安澜工程,力保“一方百姓安”。按照“蓄泄兼筹”系统治理方针,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坚持“上拦、下排、边分、固堤”思路,加快实施防洪、排洪、蓄洪等重点工程。修编《巢湖流域防洪治理工程规划》,完善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络,提高城市和重点集镇、重要圩口防洪标准。畅通巢湖入江通道,建设生态湿地蓄洪区。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扮靓“一道风景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谋划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强化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构筑环巢湖绿色生态屏障。
实施绿色发展工程,建好“一条经济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相得益彰、有机统一。
实施富民共享工程,绘就“一幅好图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诗意盎然,十大湿地构筑屏障
湿地,“地球之肾”。合肥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7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十大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投资估算95亿元。通过打造环巢湖湿地群,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作用,发挥湿地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和聚合效应,维护大湖肌体健康,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湖泊湿地群。
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构建顶层设计清晰、中观层面完整、实施层面有效的规划路径。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制定印发《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计划任务清单》,明确每个湿地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计划、措施。
突出清单建设。加强湿地建设监督管理,提出树种和植物正面清单、耕地保护红线清单,强化刚性约束,并贯穿于环湖湿地建设始终。树种和植物正面清单,主要是简化、优化湿地树种、植物配置,选择“一方水土养一方树”的乡土树种;耕地保护红线清单,主要是立足现有地形地貌,不破坏土壤耕作层,不搞大规模土方工程。
突出项目支撑。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计划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8大类37项工程措施。编制《巢湖西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方案》,统筹水系联通、城市供水、湿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将南淝河口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纳入整体项目,已获批列入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巢湖综合治理基础研究,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和生态修复经验,对标杭州西溪湿地,学习借鉴湿地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做法。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开展环湖湿地本底资源调查,编制完成《巢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
突出资金保障。湿地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市、县分担机制,湿地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以市财政投入为主,纳入巢湖综合治理和市大建设项目统一调度保障,县(市)区负责拆迁安置和土地流转费用。将湿地恢复与巢湖一级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建立退耕还湿奖补机制,市、县财政按600元/亩予以补助。探索建立多元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研究湿地可持续经营利用模式。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落实项目资金8500万元。
目前,环巢湖十大湿地已基本建成,完成退居7005户,退养1.5万亩,退耕4.7万亩,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植被栽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90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8.5亿元。
三、群鸟云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合肥大力实施环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充分发挥湿地群多种生态功能,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已初步构建,蓄洪能力有效增强,生物生境明显改善。
监测显示,2021年,巢湖蓝藻出现时间较上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42%,历史性实现夏天无明显蓝藻异味。2021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新高,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清零。十大湿地年净化水量可达4亿吨,蓄洪量可达2.3亿吨,并在入湖污染拦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环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和鸟类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湿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据2021年环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巢湖湿地维管束植物数量达到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有303种。
候鸟的回归,是生态向好的最有力证明。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素有“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等,陆续现身巢湖湿地……一幅百鸟翔集、鱼跃人欢的动人图景正在巢湖周边徐徐展开。
四、科学发展,绿色种养深入人心
合肥坚持保供给与保生态并重,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养殖结构得到优化、规模比例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围绕退耕还湿,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环巢湖1公里范围内传统种植模式全部退出,恢复和修复湿地,减少面源污染项目;围绕退养还湿,回收十八联圩、巢湖半岛等湿地鱼塘经营权,取消滩涂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养殖业污染;围绕退居还湿,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生态化种植、养殖已成为合肥农业产业主要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叠加整合。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虾稻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110.6万亩,规模虾稻生产基地超2500家、超万亩乡镇27个,成功创建了6个国家级虾稻综合示范区,形成了长丰造甲、庐江泥河等十大虾稻产业集群乡镇。
近年来,合肥创建8个省级以上和1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肥东县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拟创建名单”,肥西县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已通过部专家评审。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5%,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4.1%、绿色防控覆盖率43.57%,化肥农药施用明显减少。生态化养殖蔚然成风,资源化利用深入人心。
八百里巢湖是合肥的宝贵财富。未来,合肥将继续做好“城湖共生”这张答卷,执“绿”为笔,坚定护住“一湖清泉”,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生态答卷!
2020年8月19日,正在安徽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巢湖之畔,眺望茫茫湖水,殷殷叮嘱:“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合肥牢记总书记重要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书写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让市民享受到了更多“绿色福利”。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覆盖率10.33%;建有国家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
一、修复生态,推进巢湖系统治理
巢湖,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就像镶嵌在安徽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光彩照人,闻名遐迩。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流域人口迅速增长,入湖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巢湖水质不断恶化。明珠蒙尘!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将巢湖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合肥拿出最大的决心、最硬的手腕、最强的魄力,毅然打响了巢湖生态保卫战。2018年,合肥市人民政府印发《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坚持以包公铁腕精神治污染、以愚公移山精神抓环保,系统实施“五大工程”。
实施碧水工程,再造“一湖清泉水”。坚持点线面结合、内外源统筹、科技赋能治理,强力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构建全流域、全方位、全过程的水污染防治体系。
实施安澜工程,力保“一方百姓安”。按照“蓄泄兼筹”系统治理方针,统筹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坚持“上拦、下排、边分、固堤”思路,加快实施防洪、排洪、蓄洪等重点工程。修编《巢湖流域防洪治理工程规划》,完善流域气象水文监测网络,提高城市和重点集镇、重要圩口防洪标准。畅通巢湖入江通道,建设生态湿地蓄洪区。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扮靓“一道风景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谋划实施“十百千万”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强化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构筑环巢湖绿色生态屏障。
实施绿色发展工程,建好“一条经济带”。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相得益彰、有机统一。
实施富民共享工程,绘就“一幅好图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让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诗意盎然,十大湿地构筑屏障
湿地,“地球之肾”。合肥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湿地保护修复作为巢湖内源治理的重要举措,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7条入湖河流、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十大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投资估算95亿元。通过打造环巢湖湿地群,提升湿地生态系统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作用,发挥湿地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和聚合效应,维护大湖肌体健康,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湖泊湿地群。
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实施《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环巢湖湿地公园群总体规划》,构建顶层设计清晰、中观层面完整、实施层面有效的规划路径。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制定印发《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计划任务清单》,明确每个湿地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计划、措施。
突出清单建设。加强湿地建设监督管理,提出树种和植物正面清单、耕地保护红线清单,强化刚性约束,并贯穿于环湖湿地建设始终。树种和植物正面清单,主要是简化、优化湿地树种、植物配置,选择“一方水土养一方树”的乡土树种;耕地保护红线清单,主要是立足现有地形地貌,不破坏土壤耕作层,不搞大规模土方工程。
突出项目支撑。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计划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8大类37项工程措施。编制《巢湖西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方案》,统筹水系联通、城市供水、湿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将南淝河口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纳入整体项目,已获批列入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巢湖综合治理基础研究,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和生态修复经验,对标杭州西溪湿地,学习借鉴湿地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做法。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合作,开展环湖湿地本底资源调查,编制完成《巢湖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技术导则》。
突出资金保障。湿地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市、县分担机制,湿地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以市财政投入为主,纳入巢湖综合治理和市大建设项目统一调度保障,县(市)区负责拆迁安置和土地流转费用。将湿地恢复与巢湖一级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有机结合,建立退耕还湿奖补机制,市、县财政按600元/亩予以补助。探索建立多元化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研究湿地可持续经营利用模式。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落实项目资金8500万元。
目前,环巢湖十大湿地已基本建成,完成退居7005户,退养1.5万亩,退耕4.7万亩,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植被栽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90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8.5亿元。
三、群鸟云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合肥大力实施环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充分发挥湿地群多种生态功能,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已初步构建,蓄洪能力有效增强,生物生境明显改善。
监测显示,2021年,巢湖蓝藻出现时间较上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42%,历史性实现夏天无明显蓝藻异味。2021年,全市大气污染防治效果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新高,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清零。十大湿地年净化水量可达4亿吨,蓄洪量可达2.3亿吨,并在入湖污染拦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环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和鸟类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湿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据2021年环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巢湖湿地维管束植物数量达到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有303种。
候鸟的回归,是生态向好的最有力证明。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素有“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等,陆续现身巢湖湿地……一幅百鸟翔集、鱼跃人欢的动人图景正在巢湖周边徐徐展开。
四、科学发展,绿色种养深入人心
合肥坚持保供给与保生态并重,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养殖结构得到优化、规模比例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近年来,围绕退耕还湿,加快农业绿色发展,环巢湖1公里范围内传统种植模式全部退出,恢复和修复湿地,减少面源污染项目;围绕退养还湿,回收十八联圩、巢湖半岛等湿地鱼塘经营权,取消滩涂养殖,推广生态养殖,减少养殖业污染;围绕退居还湿,开展村庄搬迁和房屋拆迁,减少生活污水排放。
生态化种植、养殖已成为合肥农业产业主要模式,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叠加整合。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市虾稻综合种养总面积已达110.6万亩,规模虾稻生产基地超2500家、超万亩乡镇27个,成功创建了6个国家级虾稻综合示范区,形成了长丰造甲、庐江泥河等十大虾稻产业集群乡镇。
近年来,合肥创建8个省级以上和1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肥东县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拟创建名单”,肥西县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已通过部专家评审。全市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2.5%,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54.1%、绿色防控覆盖率43.57%,化肥农药施用明显减少。生态化养殖蔚然成风,资源化利用深入人心。
八百里巢湖是合肥的宝贵财富。未来,合肥将继续做好“城湖共生”这张答卷,执“绿”为笔,坚定护住“一湖清泉”,向人民群众交出满意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