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资源报】《 中国自然资源报》关注安徽:林长制改革从这里走向全国
文章作者:印象滨湖旅投 文章来源: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20-09-02 浏览次数:2920
2017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以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3年来,初步解决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问题,全省生态建设落实更加有力,部门协同联动更加有效,林业综合效益充分彰显,为打造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林长制改革由安徽走向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
绿水青山,天赋予皖。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并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今年8月18日~21日,总书记再一次到安徽考察,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林长制改革,就是安徽保护好山好水,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岳西县黄尾镇借助林长制改革,打造“景区+协会+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山场流转和劳动务工等方式让农民直接获得收益,“山里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理念深入人心。
芜湖市将长江岸线15公里范围定为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等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长江芜湖段重现“花容月貌”。
2017年以来,在林长制改革中,安徽省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5.2万余名林长,围绕“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建立长效机制,破除困扰林业发展的沉疴痼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助力山区群众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
2019年,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安徽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深改办“十大改革案例”。如今,林长制改革由安徽走向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或试点实施林长制。
全国首个实施退耕还林后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制度为纲,五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初秋的合肥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微风习习,满目葱茏。在长江洪水退去恢复开放后,市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休闲纳凉,呼吸新鲜空气。这里是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的发端地。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拥有皖南、皖西两大重点林区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长三角地区、淮河流域的重要水源地和蓄洪区,生态区位特殊。
2017年3月28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要探索建立林长制,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
林长制从此紧锣密鼓推开,成为安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特色品牌。2017年6月4日,“林长制”启动仪式在合肥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合肥、安庆、宣城三市先行试点。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明确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担任省级总林长,提出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协同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
各地坚持对标对表、督查督导、问效问责,推进林长制改革延伸基层、聚力乡村、覆盖全域。“在职责分工上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级总林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片区、乡村林长抓落地。以五级林长全线贯通,统筹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整体提升。”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介绍。
业内专家指出,林长制改革根本上是为了解决林业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把各级林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个部门的力量发挥出来,共同谋划林业发展,保障林业长治久安。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修订《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均明确了林长在生态保护中的职责,确立了林长制的法律地位。安徽省委、省政府细化21个省直有关部门在林长制改革中的职责,建立了省级林长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安庆市出台了全国首部林长制地方性法规,黄山市以政府令形式发布林长制规定,实现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台林长制改革配套制度752个,形成上下衔接、协同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依托林长制改革,安徽林业发展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党政主要领导责任,由林业部门“小马拉大车”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同唱一台戏”。
效果立竿见影。
合肥植物园董铺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南扩项目所在地原是城中村,需要拆迁改造、生态复绿。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十多年来进展缓慢。林长制启动当月,市级林长纷纷行动起来,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将项目纳入环巢湖流域治理三期予以推进,破解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
蚌埠市怀远县大洪山林场违法采石毁绿现象屡禁不止。该市政法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林长后,彻底禁止了非法采石,恢复造林绿化3000亩,尘土飞扬的矿区焕然一新。
“中国最美康养小镇”全椒县大墅镇,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多头并进,改革溢出效益显现
专家指出,防堵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疏漏,是各地推进林长制改革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安徽各级围绕林业生态安全,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县大队、乡中队、村小队的护林员管理机制,除设立5.2万余名林长外,全省还配备了4.7万余名护林员,并与公安民警的警务责任区相衔接,织密扎牢林业资源保护网。
与此同时,组织建设了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通过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强化各级林长履职。全省围绕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抓“增绿”,对沿江绿化空白区域进行补绿,打造沿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围绕强化林业执法监管抓“管绿”,依法惩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护绿护林,从“口头重视”变成“落地落实”。
宣城市宣州区峄山省级森林公园是全省首家民营省级森林公园,公园道路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公园投资人宣城市世纪生态林业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平,“不是不愿意修,而是修好后的有效管护困难重重。” 林长制实施后,赵平成为公园林长。2017年,政府通过申请项目注入部分资金,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马路顺利通车,对赵平来说,路权的明晰意义非凡。“过去林地道路一直不被重视,如今政府将其纳入公共交通管护,我作为林长,配合政府部门参与管护的底气更足了。”
安庆市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白头鹤、东方白鹳等珍贵鸟类的重要迁徙地。然而,长期以来人工围网养殖问题十分严重,造成湿地功能退化,水生动植物数量持续减少。“围湖养殖涉及多方利益,单靠林业部门根本无法解决。”安庆市林业局副局长祖朝先说。2017年,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被列入宜秀区林长制改革重点,当年就拆除围网4.1万米,安排财政拆迁补偿资金114万元。如今,菜子湖湿地已重新恢复水草丰茂的景象,每年前来越冬栖息的候鸟跃升至10余万只。
以安庆市为代表,安徽将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督查指导工作纳入了各级林长职责范畴,对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进行考核。“湿地保护率首次与森林保护一同列入全省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真正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祖朝先说。
责任明晰,多头并进,改革溢出效益逐渐显现。2017年以来,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年均超额任务率44%以上。2019年,安徽省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森林刑事案件645起,破案484起;森林火灾受害率0.01‰,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省湿地保护地总面积达48.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37.3%,约80%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安徽省认真分析制约林业发展的“短板”统筹施策,发挥各部门合力,逐一破解“五难”问题:一是针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问题,省财政以奖代补提高公益林补贴标准;二是针对林地流转难问题,部署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三是针对林权融资难问题,开展“五绿兴林·劝耕贷”林权融资试点;四是针对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积极性不高问题,通过贷款贴息、税费减免、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等,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五是针对林区道路建设滞后问题,将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纳入地方公路网规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范围,带动建设林区专用道路1450公里。
生态兴农,不砍树也能脱贫奔小康
安庆大部分林区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很重。绿水青山如何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安庆从做活“林文章”入手,突出产业富民、生态富民。当地唯一的林区县——岳西县,78%的国土面积是林地,8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林区。利用“天然氧吧”的优势,岳西打造健身、养生、修身“三生品牌”战略,吸引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休闲养生。
“目前,全市林业基地及产业发展带动42.6万户群众受益,其中贫困户10万户,户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祖朝先说。如今从皖南山区到大别山麓,世世代代靠砍树为生的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作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旌德县在推进林长制改革中,通过林地入股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全域旅游、参与森林公园建设、探索发展碳汇经济等5种方法促进林农增收,并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贯穿各个环节。
江苏连云港客商顾雪丰看中了兴隆镇三峰村优美的环境,在当地成立了黄花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全域旅游。为了保护本地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优势,兴隆镇规定42年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砍树。
“刚开始有些犹豫,但林长制实施后,我就下定了决心加大投入,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 顾雪丰说。在村级林长程国安的协调推动下,公司与三峰村的34户林农签订了林地租赁合同,按照每亩1万元的价格租赁到2057年,林农保留林地承包权、林木所有权,在租赁期间负责管护培育。如今,公司开发的悠然谷景区已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2018年试营业以来游客如织,真正实现了企业赚钱、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成为护林员后,生活有滋有味了。”贫困户许青华告诉记者。许青华和妻子、母亲均是残疾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依托旌德县实施的生态管护就业工程,他当上了生态护林员,工资按月结付,年底考核通过还有绩效,生活的担子一下轻松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林长制改革以来,全省聘用1.1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保证稳定脱贫。201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4348亿元,同比增长7.5%;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万余个。
乘势而上,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安徽省推行林长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林长制解决了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等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安徽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上下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建设落实更加有力,部门协同联动更加有效。各级林长牵头系统谋划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充分释放了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致函安徽省政府,支持安徽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全国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
如何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达成什么样的目标?2019年9月,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
方案明确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林长制改革实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重点任务17项具体举措。提出到2025年,“五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完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森林覆盖率超过31%、林木总蓄积量3.5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超过52%、林业总产值7000亿元的目标。
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优化林业营商环境是一个重要环节。对此,专家建议,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林业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二要完善林业良种、科技、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要素供给,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三是加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林农和现代林业企业家。
此外,还要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公众参与。总结推广林长制改革的新鲜经验和成功案例,营造激励创新探索、深化创建实践、争当改革示范的社会风尚。
目前,安徽省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全面推开。今年6月,分别在皖北平原、沿淮、江淮分水岭、沿江、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六大片区,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确定90个体制机制创新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
滁州市围绕打造江淮分水岭生态保护样板区,重点建设3个百万亩基地,着力构建全域700万亩森林资源和谐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体系。
宣城市以建设安徽唯一的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拓展深化设立林权抵押收储保证金的“宣城经验”,最大限度满足林农林企的贷款需求。
淮北市烈山区规划建设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治理、智慧林业建设等5个示范片项目,累计修复采石宕口26处、绿化山场2.7万亩。
8月18日,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理论研究中心在合肥揭牌。该中心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林长制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安徽将以该中心为平台,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知和理论研究,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为破解林长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拥有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2003年以来,该村停止采矿,发展茶叶、竹林等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
贯通五级林长
全省共有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52122名,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专员专管
推进“五绿”任务
护绿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增绿 2017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
管绿 2019年,办理森林刑事案件645起, 查处森林行政案件2784起
用绿 201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4348亿元
活绿 拥有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万余个
2017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以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为抓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3年来,初步解决了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问题,全省生态建设落实更加有力,部门协同联动更加有效,林业综合效益充分彰显,为打造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林长制改革由安徽走向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试行。
绿水青山,天赋予皖。
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并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今年8月18日~21日,总书记再一次到安徽考察,强调“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实施林长制改革,就是安徽保护好山好水,发挥生态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
岳西县黄尾镇借助林长制改革,打造“景区+协会+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山场流转和劳动务工等方式让农民直接获得收益,“山里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理念深入人心。
芜湖市将长江岸线15公里范围定为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等措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长江芜湖段重现“花容月貌”。
2017年以来,在林长制改革中,安徽省建立了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5.2万余名林长,围绕“护绿、增绿、用绿、管绿、活绿”建立长效机制,破除困扰林业发展的沉疴痼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助力山区群众稳定脱贫和乡村振兴。
2019年,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户安徽;安徽林长制改革入选中央深改办“十大改革案例”。如今,林长制改革由安徽走向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或试点实施林长制。
全国首个实施退耕还林后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
制度为纲,五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
初秋的合肥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微风习习,满目葱茏。在长江洪水退去恢复开放后,市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休闲纳凉,呼吸新鲜空气。这里是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的发端地。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拥有皖南、皖西两大重点林区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是长三角地区、淮河流域的重要水源地和蓄洪区,生态区位特殊。
2017年3月28日,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出,要探索建立林长制,落实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
林长制从此紧锣密鼓推开,成为安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特色品牌。2017年6月4日,“林长制”启动仪式在合肥市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举行,合肥、安庆、宣城三市先行试点。同年9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明确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担任省级总林长,提出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协同推进“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
各地坚持对标对表、督查督导、问效问责,推进林长制改革延伸基层、聚力乡村、覆盖全域。“在职责分工上省级总林长负总责、市县级总林长抓督促、区域性林长抓调度、功能区林长抓片区、乡村林长抓落地。以五级林长全线贯通,统筹林与山、林与水、林与田、林与湖、林与草的关系,促进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整体提升。”安徽省林业局局长牛向阳介绍。
业内专家指出,林长制改革根本上是为了解决林业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把各级林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个部门的力量发挥出来,共同谋划林业发展,保障林业长治久安。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安徽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修订《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均明确了林长在生态保护中的职责,确立了林长制的法律地位。安徽省委、省政府细化21个省直有关部门在林长制改革中的职责,建立了省级林长会议、督察、考核、信息公开等一系列制度。安庆市出台了全国首部林长制地方性法规,黄山市以政府令形式发布林长制规定,实现从有章可循到有法可依。截至目前,全省共出台林长制改革配套制度752个,形成上下衔接、协同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
依托林长制改革,安徽林业发展由部门工作上升为党政主要领导责任,由林业部门“小马拉大车”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同唱一台戏”。
效果立竿见影。
合肥植物园董铺水库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南扩项目所在地原是城中村,需要拆迁改造、生态复绿。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十多年来进展缓慢。林长制启动当月,市级林长纷纷行动起来,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将项目纳入环巢湖流域治理三期予以推进,破解了多年未解决的问题。
蚌埠市怀远县大洪山林场违法采石毁绿现象屡禁不止。该市政法委主要负责人担任林长后,彻底禁止了非法采石,恢复造林绿化3000亩,尘土飞扬的矿区焕然一新。
“中国最美康养小镇”全椒县大墅镇,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多头并进,改革溢出效益显现
专家指出,防堵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疏漏,是各地推进林长制改革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
林长制改革实施以来,安徽各级围绕林业生态安全,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县大队、乡中队、村小队的护林员管理机制,除设立5.2万余名林长外,全省还配备了4.7万余名护林员,并与公安民警的警务责任区相衔接,织密扎牢林业资源保护网。
与此同时,组织建设了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通过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技、一林一警、一林一员,强化各级林长履职。全省围绕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抓“增绿”,对沿江绿化空白区域进行补绿,打造沿江国家森林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围绕强化林业执法监管抓“管绿”,依法惩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护绿护林,从“口头重视”变成“落地落实”。
宣城市宣州区峄山省级森林公园是全省首家民营省级森林公园,公园道路问题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公园投资人宣城市世纪生态林业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平,“不是不愿意修,而是修好后的有效管护困难重重。” 林长制实施后,赵平成为公园林长。2017年,政府通过申请项目注入部分资金,双向四车道的柏油马路顺利通车,对赵平来说,路权的明晰意义非凡。“过去林地道路一直不被重视,如今政府将其纳入公共交通管护,我作为林长,配合政府部门参与管护的底气更足了。”
安庆市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是白头鹤、东方白鹳等珍贵鸟类的重要迁徙地。然而,长期以来人工围网养殖问题十分严重,造成湿地功能退化,水生动植物数量持续减少。“围湖养殖涉及多方利益,单靠林业部门根本无法解决。”安庆市林业局副局长祖朝先说。2017年,菜子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被列入宜秀区林长制改革重点,当年就拆除围网4.1万米,安排财政拆迁补偿资金114万元。如今,菜子湖湿地已重新恢复水草丰茂的景象,每年前来越冬栖息的候鸟跃升至10余万只。
以安庆市为代表,安徽将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督查指导工作纳入了各级林长职责范畴,对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等进行考核。“湿地保护率首次与森林保护一同列入全省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真正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祖朝先说。
责任明晰,多头并进,改革溢出效益逐渐显现。2017年以来,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年均超额任务率44%以上。2019年,安徽省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森林刑事案件645起,破案484起;森林火灾受害率0.01‰,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全省湿地保护地总面积达48.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37.3%,约80%的湿地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安徽省认真分析制约林业发展的“短板”统筹施策,发挥各部门合力,逐一破解“五难”问题:一是针对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偏低问题,省财政以奖代补提高公益林补贴标准;二是针对林地流转难问题,部署开展集体林地“三权分置”和“三变”改革试点,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三是针对林权融资难问题,开展“五绿兴林·劝耕贷”林权融资试点;四是针对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积极性不高问题,通过贷款贴息、税费减免、森林保险保费补贴等,发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五是针对林区道路建设滞后问题,将国有林场林区道路纳入地方公路网规划和“四好农村路“建设范围,带动建设林区专用道路1450公里。
生态兴农,不砍树也能脱贫奔小康
安庆大部分林区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很重。绿水青山如何成为百姓的“幸福靠山”?安庆从做活“林文章”入手,突出产业富民、生态富民。当地唯一的林区县——岳西县,78%的国土面积是林地,8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林区。利用“天然氧吧”的优势,岳西打造健身、养生、修身“三生品牌”战略,吸引长三角发达地区的人们前来休闲养生。
“目前,全市林业基地及产业发展带动42.6万户群众受益,其中贫困户10万户,户均年增收2600元以上。”祖朝先说。如今从皖南山区到大别山麓,世世代代靠砍树为生的农民吃上了“生态饭”。
作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旌德县在推进林长制改革中,通过林地入股合作社、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全域旅游、参与森林公园建设、探索发展碳汇经济等5种方法促进林农增收,并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贯穿各个环节。
江苏连云港客商顾雪丰看中了兴隆镇三峰村优美的环境,在当地成立了黄花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全域旅游。为了保护本地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优势,兴隆镇规定42年内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砍树。
“刚开始有些犹豫,但林长制实施后,我就下定了决心加大投入,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好山好水。” 顾雪丰说。在村级林长程国安的协调推动下,公司与三峰村的34户林农签订了林地租赁合同,按照每亩1万元的价格租赁到2057年,林农保留林地承包权、林木所有权,在租赁期间负责管护培育。如今,公司开发的悠然谷景区已完成投资近5000万元,2018年试营业以来游客如织,真正实现了企业赚钱、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成为护林员后,生活有滋有味了。”贫困户许青华告诉记者。许青华和妻子、母亲均是残疾人,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依托旌德县实施的生态管护就业工程,他当上了生态护林员,工资按月结付,年底考核通过还有绩效,生活的担子一下轻松了许多。
记者了解到,林长制改革以来,全省聘用1.1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保证稳定脱贫。201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4348亿元,同比增长7.5%;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万余个。
乘势而上,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
“安徽省推行林长制改革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打造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林长制解决了理念淡化、职责虚化、权能碎化、举措泛化、功能弱化等问题。
业内专家指出,安徽林长制改革推行以来,上下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建设落实更加有力,部门协同联动更加有效。各级林长牵头系统谋划林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任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充分释放了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致函安徽省政府,支持安徽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为全国林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
如何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达成什么样的目标?2019年9月,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给出了答案。
方案明确了“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屏障建设先导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林长制改革实施“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重点任务17项具体举措。提出到2025年,“五绿”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实现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然生态系统更加完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现森林覆盖率超过31%、林木总蓄积量3.5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超过52%、林业总产值7000亿元的目标。
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优化林业营商环境是一个重要环节。对此,专家建议,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行林业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二要完善林业良种、科技、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要素供给,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三是加强林业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培育新型职业林农和现代林业企业家。
此外,还要加强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引导公众参与。总结推广林长制改革的新鲜经验和成功案例,营造激励创新探索、深化创建实践、争当改革示范的社会风尚。
目前,安徽省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建设全面推开。今年6月,分别在皖北平原、沿淮、江淮分水岭、沿江、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六大片区,设立30个不同类型的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确定90个体制机制创新点,加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
各地结合实际,先行先试。
滁州市围绕打造江淮分水岭生态保护样板区,重点建设3个百万亩基地,着力构建全域700万亩森林资源和谐共生、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生态体系。
宣城市以建设安徽唯一的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拓展深化设立林权抵押收储保证金的“宣城经验”,最大限度满足林农林企的贷款需求。
淮北市烈山区规划建设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治理、智慧林业建设等5个示范片项目,累计修复采石宕口26处、绿化山场2.7万亩。
8月18日,安徽省林长制改革理论研究中心在合肥揭牌。该中心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推进林长制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安徽将以该中心为平台,系统总结实践经验,深化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知和理论研究,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为破解林长制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宿松县柳坪乡邱山村拥有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2003年以来,该村停止采矿,发展茶叶、竹林等特色产业和生态旅游。
贯通五级林长
全省共有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52122名,实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专员专管
推进“五绿”任务
护绿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增绿 2017年以来完成人工造林260万亩
管绿 2019年,办理森林刑事案件645起, 查处森林行政案件2784起
用绿 2019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4348亿元
活绿 拥有各类林业新型经营主体2万余个